孔祥斌:促進高標準農田高產穩(wěn)產高效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耕地質量提升可以顯著彌補數量不足的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戰(zhàn)略目標。高標準農田是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tài)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yè)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wěn)產的永久基本農田。建成后要實現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土壤肥、旱能灌、澇能排、無污染、產量高。
近幾年,中央持續(xù)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力度,相關部委加強協同,基層創(chuàng)新實踐,為糧食產量邁上1.4萬億斤的新臺階筑牢資源安全根基。到2024年底,我國已建成10.5億畝高標準農田,覆蓋都江堰等大型灌區(qū)、東北平原等北方糧食主產區(qū)以及珠三角等糧食主銷區(qū),建設總量約占全部永久基本農田總量的三分之二。
農田質量的有效提升讓更多糧田變良田。2024年,全國糧食畝產394.7公斤,比上年提高5.1公斤,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貢獻超八成。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產能一般可提高10%以上,東北平原部分農田成為噸糧田、華北平原部分農田成為噸半糧田。全國累計建成各類田間灌排渠道1000多萬公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2700多萬處,農田抗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實現“大災少減產、小災能穩(wěn)產、無災多增產”。
此外,積極擁抱遙感、無人機等現代化裝備,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利用管護技術突破和創(chuàng)新。在黑龍江省建三江墾區(qū),大規(guī)模機械化、智能化應用成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亮點?;鶎佣嘣芾砟J絼?chuàng)新不斷涌現,各地創(chuàng)建多元化主體共同參與的管理模式,解決了基層動力不足問題。河北保定以村黨組織領辦土地合作社為重點,發(fā)揮基層黨組織作用,有序引導農戶流轉土地,實現成方連片,加速高標準農田改造進程。山東聊城以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為契機,探索推廣“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務”模式。
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國建成一批“旱澇保收田、景觀生態(tài)田和智慧田”,夯實穩(wěn)產高產基礎。但是,我國農田條件復雜多樣、規(guī)模差距較大,高標準農田建設還需不斷完善和提升。借鑒歐美以及日本、韓國等國家先進經驗,高標準農田建設要經歷從高產穩(wěn)產的1.0,向高產穩(wěn)產高效的2.0,再向高產穩(wěn)產高效、綠色健康的3.0階段發(fā)展。從我國目前建設情況看,高標準農田建設1.0已基本實現、2.0局部實現、3.0有限區(qū)域實現。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優(yōu)化建設內容,完善農民全過程參與項目實施機制。針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如顯性工程強、隱性工程弱,政府主動性強、農民參與弱,高產增產強、穩(wěn)產高效弱,亟需完善建設制度支撐體系,在建設目標上從數量優(yōu)先、追求高產、重視顯性工程和政府建設向規(guī)模適度、高產穩(wěn)產高效并重、顯性工程隱性工程并重、農民全過程參與的建設驗收管護機制轉變。
一是建設規(guī)模適度。高標準農田建設已基本覆蓋大部分糧食主產區(qū)。未來建設的高標準農田多分布在丘陵、山區(qū)、低丘以及緩坡等區(qū)域,這些區(qū)域耕地的主要特征是小、散、碎,不適合大規(guī)模推動,需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在建設難度、建設投資以及建設意愿方面,都面臨更多挑戰(zhàn),要實現“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目標,必須保持耐心,保障建設質量與成效,確保建一片、成一片、好一片。
二是從建設高產穩(wěn)產的1.0向高產穩(wěn)產高效的2.0轉變。近幾年,高標準農田建設導向側重種植需求,建設內容上重點投入有助于單產提升的電網、機井等高產保障基礎設施。隨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加,必須強化排水渠系建設、擴大防護林網規(guī)模、實施低洼地和滯水區(qū)改良,開展以流域為核心整體推進的高標準農田建設。
三是建立農民全過程參與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機制。大國小農的國情決定了農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主力軍,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實現從政府主導到農民全過程參與。從項目選擇、可行性分析到建設驗收管護等,構建農民參與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組織模式,激發(fā)農耕文化基因,探索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等多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