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yè)農村部耕地質量監(jiān)測保護中心  >  模式創(chuàng)新  >  正文

酸化地變高產田的背后 ——江西開展酸化耕地治理觀察

發(fā)布日期: 2025-02-24 作者: 來源: 農民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走進江西省峽江縣水邊鎮(zhèn)義橋村,千畝連片的大田里,初綻花蕊的紫云英隨風搖曳,長林有種植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葉長春正站在田頭,指揮著農機將石灰粉均勻撒施進田里。 

  紫云英在當?shù)厮追Q“紅花草”,“紅花草是個寶,能‘治’土壤酸化,還能當綠肥?!比~長春種的1000多畝地,已經開展酸化耕地治理3年了,“以前土壤酸化板結得厲害,稻子很多都是空殼的,現(xiàn)在不僅稻子結籽率高,每季畝產提高了100多斤,而且施的化肥也少了,品質也高了。這兩年,我種的稻子很搶手,每100斤多賣40~50元呢!”葉長春滿意地算著賬,他告訴記者,這些年的一系列技術措施,不僅治好了耕地酸化的“病癥”,而且稻米品質提高了,能賣更高的價錢。 

  葉長春的體驗是江西省開展酸化耕地治理的一個縮影。作為全國首批酸化耕地治理重點縣,近年來,峽江縣、貴溪市提前謀劃,統(tǒng)籌施策,因地制宜開展酸化耕地治理工作,通過土壤培肥改酸、種植冬季綠肥和秸稈還田等綜合技術措施,不僅使耕地質量得到有效提升,而且實現(xiàn)了糧食增產增效,化肥減量20%~30%,實現(xiàn)了保育耕地與糧食產能提升雙重效應。 

  “治”酸化耕地“瘦、粘、板” 糧食增產增效 

  50多歲的葉長春是水邊鎮(zhèn)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2018年,葉長春牽頭成立了長林有種植專業(yè)合作社,流轉了1500余畝地種植水稻、油菜等農作物,兩年下來,收成卻并不理想。 

  “稻子有很多空殼的,不結籽,打不出糧來?!比~長春很無奈,“化肥越施越多,地卻越來越不好種!”為此,他多次跑到當?shù)剞r業(yè)農村部門請教,最終,經相關專家鑒定,這是酸化耕地。 

  作為種田的“老把式”,他太清楚耕地酸化的危害了。“酸化耕地種草都難。”葉長春說,種在酸化地里的農作物“一年蔫,兩年黃,三年進了灶火堂”,當?shù)剞r民甚至把耕地酸化稱為土壤的“絕癥”。 

  就在葉長春愁眉不展之際,好消息傳來:2020年,峽江縣被列入江西省25個酸化耕地治理試點縣,包括葉長春流轉耕地在內的義橋村,全部納入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區(qū)。2023年,峽江縣又被農業(yè)農村部確定為全國酸化耕地治理重點縣。 

  春耕前撒施生石灰,雙季稻插秧前要增施有機肥作底肥,晚稻收割前種上紅花草當綠肥……每個關鍵農時節(jié)點,農業(yè)農村部門的技術人員都會來到地里幫助葉長春。隨后,葉長春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地里的情況一年比一年好,水稻結籽率高了,“這兩年晚稻畝產都在1200斤以上!”更讓葉長春高興的是,增施有機肥和綠肥以后,地也比過去松軟、保水、保肥了,每畝化肥施用量減少了80~90斤。 

  地處贛中腹地,坐擁34.59萬畝耕地,峽江縣素有“贛中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然而,近年來,這片肥沃的土地卻面臨著酸化耕地的嚴峻挑戰(zhàn)。 

  峽江縣農業(yè)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峽江縣耕地質量平均等級4.51,土壤pH值<5.5的耕地占全縣耕地面積的96.23%,酸化程度堪憂,且普遍存在“瘦、粘、板”等問題,嚴重影響農作物生長和農產品品質。 

  為此,峽江縣緊抓被列入全省酸化耕地治理試點縣和全國第一批酸化耕地治理重點縣的機遇,將水邊鎮(zhèn)、羅田鎮(zhèn)等地集中連片耕地作為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區(qū),加強與高等院校的聯(lián)系與合作,依托“專家+農技人員+示范基地+示范主體+輻射帶動戶”的推廣服務模式,推廣應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石灰質物質調理等綜合技術開展酸化耕地治理。同時,采用“秸稈還田+有機肥+綠肥種植+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模式,多途徑緩解、全方位遏制耕地酸化進程。 

  目前,峽江縣通過集中連片推廣“冬季綠肥+化肥減量20%+石灰+有機肥+秸稈還田”治理技術模式,完成酸化耕地治理面積8萬畝以上,顯著改善了土壤酸化,提升了土壤肥力,促進了糧食增產增效。 

  連續(xù)開展酸化耕地治理3年,項目區(qū)酸化耕地土壤pH值平均提高0.5個單位,土壤貧瘠、板結、潛育化等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畝均糧食產能提升10%以上,耕地質量等級提升0.5個等級。項目區(qū)內水稻平均畝產達510.3公斤,較往年增加了33.9公斤,增產率達到8.1%;耕地質量等級從2019年的4.75提升到2023年的4.47。 

  “治”重金屬超標 糧食安全有保障 

  如果糧食產量由少到多,是“量”的提升,那么從產出的糧食重金屬超標,到產出安全健康的糧食,則是“質”的飛躍。近年來,貴溪市羅河鎮(zhèn)新田村姚家組種植大戶姚浪波就體會到了這種“質”的變化。 

  姚浪波清楚記得,2018年前后,他流轉種植的1000多畝水稻,被多次測出重金屬鎘超標,賣不出去。于是,他找到當?shù)剞r業(yè)農村部門,相關專家告訴他,這與土壤、水源和化學元素的沉降都有關系,想要解決還是要從“土底子”上入手。 

  隨后,姚浪波在相關部門指導下開展酸化耕地治理,撒生石灰、施鈣鎂磷肥、增施有機肥、種植紫云英綠肥。除此之外,還在水稻移栽前進行土壤水分管理,穗期噴施葉面肥,降低重金屬活性,這樣才能解決重金屬超標問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年的努力,終于有了收獲。“現(xiàn)在我種的大米安全健康,再也沒有重金屬超標問題了,治酸化幫了我們農民的大忙了!”姚浪波高興地說。 

  像姚浪波一樣遇到糧食重金屬超標的情況,過去在貴溪市并不少見。該市位于鄱陽湖流域信江河谷水稻主產區(qū),是贛鄱糧倉的主要稻谷產區(qū)。貴溪全市74萬畝耕地,曾面臨著耕層土壤酸化嚴重的問題,土壤pH值低于5.5的強酸至極強酸性耕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65.88%,嚴重制約了貴溪市的耕地質量等級和糧食產能提升,同時,部分區(qū)域耕層土壤重金屬超標導致糧食安全的風險也日益加重。 

  近年來,貴溪市在耕地酸化嚴重的羅河鎮(zhèn)、濱江鎮(zhèn)、河潭鎮(zhèn)高標準農田區(qū)與稻米鎘重金屬元素超標的水田等區(qū)域,連片開展8萬畝酸化耕地綜合治理,集中試驗示范酸化調理與生物綜合技術模式,并積極依托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加強輻射引領帶動作用,探索出“氮肥減量30%+葉面追肥+生石灰+有機肥+秸稈還田”“堿性土壤調理劑+有機肥+秸稈還田”“種植綠肥還田+秸稈還田”等3種適合當?shù)氐乃峄刂卫砑夹g模式。 

  貴溪市農業(yè)農村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近三年實施石灰調酸、施用土壤調理劑、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酸化耕地治理措施,項目區(qū)內土壤有機質從25.05mg/kg提高到27.20mg/kg,土壤pH值從2022年的5.01提高到2024年的5.47,耕地治理等級提高了0.2以上;全年增加稻谷739.9萬公斤,增加經濟效益1910.43萬元;項目區(qū)通過普及酸化耕地治理技術應用,提升了農民科學種田水平,推動了綠肥種植和秸稈資源化利用,全市化肥施用量較上年減少159.45萬噸,農業(yè)面源污染風險大大降低,實現(xiàn)了經濟社會生態(tài)效益的多重提升。 

  隨著一塊塊酸化地嬗變?yōu)楦弋a田,贛鄱大地的魚米之鄉(xiāng)正迎接新一年的好“豐”景。 

相關附件: